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交朋友,在良好的圈子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然而,孩子到底交什么样的朋友,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这也是很多家长所头痛的事情。

  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由孩子自己选择,并在交朋友的实践中摸索经验,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曾在密执安大学做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并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些学生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但是到了后期,相互吸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学生,相互吸引力越强。而且,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产生很大吸引力。

  这个实验说明,学生在交往中受到态度观点相似的人的吸引,而不注重对方的其它方面。伊索有一句名言:“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可见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不成熟以及社会经验的欠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比较弱的,父母不应该替孩子决定与什么人交往,但是有责任教给孩子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特别是男孩子,好动爱玩,很容易和那些爱打架的同学交朋友并模仿他们的行为,认为那是威风是勇敢。久而久之,无故旷课、夜不归家、抽烟、酗酒、打架骂街都有可能发生。出现这种情况,要主动介入,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

  所谓的介入,并不是要气急败坏地谴责孩子,也不是一味“棒打友谊”,强制孩子与那些“坏朋友”划地绝交。而先要通过和孩子聊天、与老师沟通、约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等方式,了解一下那些“坏朋友”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他们为什么会吸引你的孩子,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