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老师,真的不能打小孩吗?”有个家长这样问我。

  “不行。”家长既然直接地问,我也毫不留情地说。

  “为什么不行?”家长开始加强自己的论点:

  “我们那个年代,哪个人不打小孩的。”

  “我从小被打到大,也没有怎么样啊。”

  “我看现在很多小孩,都被宠坏了,对长辈没大没小,根本就是被宠坏了。”

  “可是如果不打小孩,小孩真的不会怕!”

  这些论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我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我淡淡地发问:“所以,你希望小孩怕你?或者你只是希望教会他一些事情?”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认同“不要体罚”的这件事情,但我发现,这个“不要体罚”,却变成新时代的“戒律”,家暴通报系统开始启动,新闻也不断地报导着,哪间学校的老师又“过度体罚”孩子,这让我思考,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说明,所谓的“不要打孩子”的重要性在哪。

  透过暴力,无法教会你想教孩子的事

  通常长期被暴力对待的孩子,有三种发展:

 第一种是,失去自我–挫败的人生

  他因为非常地恐惧与害怕,自我变得很小,所以在跟人的关系,变得退缩。而当大人用更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他只会累积更多的恐惧与挫败经验。而让他没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种是,认同暴力-“我够强,别人就会听我的。”

  我在学校,常常看到孩子有反复出现的侵犯界线或暴力行为,我除了去问:“在那个时候,你发生了什么事,让你那么生气?”

  我还常问:“你从哪里学来的,在你小时候,谁打过你?”

  孩子永远会讲出一个他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对他造成的伤。

  屡试不爽,百发百中。

  即便孩子现在还没有行为问题,他在日后,有非常高的机会,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因为他学到的是:“我不需要尊重别人,只要我够强壮,我就可以让别人听我的话。”

  而这与最开始想要教孩子“乖一点”、不要闯祸的目的,往往是背道而驰。

  第三种、自我麻痹痛苦–处罚效力的递减

  为什么暴力的互动,总是越演越烈呢?

  孩子若长期在一个被暴力对待的情境,如果摆脱不了,除了退缩、认同暴力,还有个可能性,就是隔绝、麻痹自己的感受,告诉自己“我不在意、我没有感觉。”不那么痛苦,才有可能活下来。

  而大人看见一个孩子,好像对于管教或责骂“不痛不痒”,会再次加强管教的强度,而形成“你打得越凶,我越无感”的互动。

  但伤害并非因为告诉自己“没有感觉”,就没有造成伤害,而是压到心里面更深处。

  心理师教你怎么打小孩

  打孩子:建立在羞愧感与恐惧的教育–以亲子关系作为代价

  我问过很多身边的亲友:“那时候你被打,你现在想起的会是什么?”

  大多数的回答几乎都是:

  “当时没有人帮我。”

  “我真的不知道我错在哪。”

  “我真的觉得,我的爸妈是不爱的。”

  “我到现在都觉得我是个很糟糕的人。”

  几乎所有孩子学到的,都是“我不好、我是很糟糕、没有价值的。”而这样的孩子,会对于他真正需要改进的事情,有巨大的无力感,因为他光要面对挫败的自己就来不及,更没有力气去学他应该学的事情。

  『可是会不会孩子,真的学会警惕,或者变得更加优秀?』我猜有爸妈会这样问。

  我的回答会是:“身体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即便孩子真的因为这样变得很“优秀”,但他的心中,永远有一个没有自信、哭泣的孩子。

  “打”小孩前想一想

  但我说,退一百步,如果你不打小孩真的痛不欲生,我提供几个“打”小孩前的思考原则:

  一、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打”小孩的目的、自己的状态

  不在失控的情况下打小孩。

  如果自己真的气到不行,手已经挥起来的时候,请深呼吸一口气,暂时离开冲突的现场,然后问自己:

  “我是在发泄情绪?还是真的要教他?”

  “我想让孩子学到什么?”

  “一定要透过“打”的方式才能达到?”

  通常问过自己之后,就更有机会能够说出:

  “爸爸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行为已经造成别人困扰,对你自己也没好处。”或是

  “现在我非常生气,我很害怕我会说出或做出伤害彼此关系的事情,所以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再来谈。”

  如果你还是有非得不打的理由,请告诉我。

  而我也相信,就算你想过这些问题,真的还是需要手起刀落,关刀也会变成指甲剪。

  二、带着关爱的处罚

  我这里说的,绝对不是那种:“我是为了你好,才会打你/骂你。”这种以爱当做糖衣的处罚。

  而是当我们气到想打孩子的当下,往往都有一个“希望孩子更好”的原因。如果可以,能不能直接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例如:

  “我对你很生气,因为你超过约定的时间回家一个小时,让我感觉你并不重视我们的约定,而且我会非常担心你的安危。”

  我曾经在引导一对亲子对话的过程中,听过一个长期被家暴的孩子说过:“我妈之前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我错在哪里。”然后就感动到流下眼泪。

  因为过去他从来不知道,原来妈妈的严格背后,原来是对自己的期许、不放弃,以及满满的爱。

  对于长期在权威管教文化底下长大的人,要在身为人父人母时,选择沿用过去的习惯,用高压、权威的方式管教,是一条比较“容易的路”。

  但简单的路,往往不是因为他最“正确”,而是因为:“如果不选择这条熟悉、容易路,我不晓得那个我没有去过的世界,是长什么样子。而我,又该如何面对?”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