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山西某校对高中生模仿奥特曼被劝退一事表示道歉,“不是劝阻,只是让他们回家反省”,并对学校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据说,之前学校专门写奖励通知,鼓励学生举报“坏人坏事”。学生在晚上休息前和次日午休时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休息是不对的。但因这种事,劝退学生甚至给予奖励举报,学校的处理方法真的合适吗?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教育背离初衷

 

  学生时代,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喜欢打小报告的同学。此行为不仅在课堂上被学生厌恶,而且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给学生内心播下怀疑和戒备的种子,甚至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造成人际关系的敏感和疏远。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充满指责和揭露的校园氛围中,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常常导致恐惧、焦虑和失去安全感。如果一个学生每天都在想,“今天谁会给我打小报告呢?”、“如果我这么做了,他会举报我吗?”,这与学校教育的意义相去甚远。

 

  二、正确处理方法

 

  01.区分行为的利弊

 

  如果你问某人“你会打小报告吗”,回答可能是“不”。但如果你问,“你会举报不当行为吗?”回答“是”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因为前者往往认为这是不道德或没有必要的,而后者则往往认为这是为了维护正义,保护每一个人。

 

  有一种行为虽不被允许和支持的,但不会危害他人。比如吃零食、迟到等行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以免放大到“告密”的地步。另一种危害他人的行为,如欺负同学、威胁他人安全等,此时学生不应沉默。
 


 

  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论》,低年级学生越容易以服从和惩罚为取向去做事。小学生一般认为,避免老师的惩罚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是正确的。

 

  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开始分化,开始按照内心认可的责任和道德做事,但不够稳定。有时,由于无法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价值认同,他们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求被认可的满足感,比如向老师告密。

 

  相对而言,高中生的道德发展更加社会化,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来处理社会关系。但是,由于道德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很多人可能会停留在某一阶段,科学引导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02.举报不是目的

 

  无论上述哪种行为,教师都不应夸奖举报者,也不应在告密者面前大肆批评被举报者。因为这些反应会强化学生的告密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从告密那里获得成就感”的心理惯性。

 

  告密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找出不足及时纠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灵和学习。如果学生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寻找别人的犯错误上,对个性发展是不利的。

 

  “以人为镜关照自我”。无论是打小报告还是正义举报,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行为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获得经验和成长,而不是为了举报而告密,获得可伶的“满足感”。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