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敏感多疑,表现在敏感和多疑两个方面。 

  猜疑心理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何谓自我牵连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
  造成猜疑的原因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消除猜疑心理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剧。因此,当人们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第五,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识破各种离间计。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 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控制猜疑心理可采用的几种方法,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猜疑心理,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4.及时沟通,解除疑惑。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朋友问,敏感与多疑是一回事吗?专家说,应当不是一回事。多疑或可列入心理疾患之列,敏感则是一种特质。是人对于人或事的特别的反应极快的感觉。比如夫妻间是否忠诚,就很敏感;比如亲人间的挂念,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敏感。父母在世的时候,每当我想他们的时候,想要拿起电话的时候,就能听到他们打来的电话;爱人外出,我想她的时候,也是她想我的时候。当然,生活中,工作上,敏感还表现在对于别人的言行的感觉超出他人,能较快判断出他的态度、他的趋势的感觉。
  从某个角度说,敏感是一个人智力与反应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聪颖敏锐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心理年轻的表现。如果对人对事对文字对社会事件没有感觉,或者感觉非常迟钝了,那么起码你就不再在心理上年轻了。
  敏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的。敏感有天性的成份,更有后天的塑造。我想,敏感于事于人的前提是,你要懂得许多,你要知晓所感知事物事件的相关内容。三国时杨修能在第一时间里反应出曹操口令“鸡肋”的本意来,除了他天性聪惠,还在于他了解当前的战局形势,在于他懂得鸡肋之于食者的意义。否则,他就是敏感,也敏感不到点子上。后天的塑造对于人来说,就是善于学习积累,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善于从矛盾中抓住要点。当然,这也是需要天性聪明的。
  敏感也是一种自然感觉。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是一种负累。即使他内心不愿意,但他的感觉还是不放过任何事物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与自身联系。这种联系的结果当然也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或者是积极有益的,或者是消极有害的。敏感者的负担苦恼也许正是来自这些方面。这种自动感应式的对事物的反应,无论来自那种状况,都会在内心深处带来情绪的波澜。“世人皆醉我独醒。”敏感者的孤独无助大体也来自这种境况。
  敏感者容易放大感情,容易放大感觉,放大内心的孤独。小事也会看得大,简单也容易变复杂。这当是敏感者应当有所认识的。与之相比较,对事物感觉迟钝为麻木,再走一步即跳入多疑的旋涡。身边有位退休女士因抑郁住院。他爱人向别人学她的情况:“不能看到我和护士和颜悦色地说话,否则就会唠叨我对这护士有什么想法;送饭也很难,送早了说‘还不到时间就来,是不是不想让吃’,晚了又说‘是不是忘了她,不管她’,弄得人手足无措,病房里见了护士还得板着面孔”。说白了,多疑就是敏感发展下去无法控制的结局。过于敏感,容易把正常的事物看得复杂,把无关的事情联系成有关,并过度反应。疑是对未知事物的正常反应,多疑显然变得惶恐、焦虑、迷惘。也许他内心并不想这样,但习惯已经形成,很难用正常心态对待周围人的说笑言谈。
  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果真能认识到多疑的危害,通过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疏导,通过积极与人交流进行思想沟通,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扩大视野改善认知结构,多疑的心魔就会被爱心与豁达所替代。敏感只要不过敏,应当有文学家的才能;敏感只在不出格,应当是哲学家的坯子。因为他们可以发现我们常人不在意的情景,能够感悟我们通常忽略了的思想,得到人类性灵精华中的语言。
  敏感与多疑,或者麻木,一根生命之藤上分蘖的枝杈。秉持平常之心看待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就会不再多疑,也少些麻木,而能正常地感受着生活的每一点变化带给我们的欣喜了。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