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加快速度?这个谜团还有另一个更简单的解释──时间根本没有加快速度。的确,这种说法其实是个假设的前提,时间实际上并未随年龄增长而加快速度,那只是一种印象。不过,部分的研究员后来改变立场,认为印象本身就是错觉,时间只是表面上看似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速度。
乍看之下,先前的许多研究似乎都有一致的结果,超过三分之二(百分之六十七至百分之八十二)的受试者表示,年轻的时候,时间似乎过得比较慢。然而,如果我们对该印象信以为真,就应该预期该印象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浮现。假如四十岁眼中的一年时间在平均上比二十岁过得还要快,那么研究调查结果应该是四十岁的年龄层会有更多人说时间过得比以前快。或者说,如果请两组受试者描绘过去一年过得有多快,四十岁的受试者应该说过去一年过得更快了。某种变化程度会显而易见,毕竟年纪较大的受试者会觉得时间飞逝的印象更为深刻。
可是,在数据上看不出来。两个年龄层的受试者都有同样的印象。三分之二的年长者说,现在时间流逝的速度比年轻时更快;三分之二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表示。在两个年龄层中,有同样比例的人说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加快速度。结果竟是悖论,两个年龄层的印象都是时间会随年龄增长而流逝得更快,这就表示这种印象跟年龄的关系不大。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显然有一堆人都经历着某些事情,那到底是什么?这种令人混淆的现象,有一部分出在这类研究请受试者思考时间的方式。研究员的问法是:“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何感受?”这类问题让受试者无法给出确实的答案。如果真有什么能衡量时间,也该去问受试者对当下时间的流逝有何感受,毕竟此时此刻的基础稍微稳固一点。一般来说,时间变快的印象跟人的心理状态比较有关系,忙碌程度的相关度大于年龄的相关度。正如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言:“至于我们如何体验到日常时间的流动,端赖于当中的内容物。”
一九九一年,多伦多的新宁医学中心(Sunnybrook Medical Center)心理学者史帝夫?鲍姆(Steve Baum)和两位同僚深入探讨年长者的忙碌度与时间感。他们访查三百位年长者,大部分是退休的犹太裔妇女,年龄介于六十二岁与九十四岁之间;半数的人比较活跃,另外半数的人较不活跃,较不活跃的那群人有许多都住在安养机构或设施里。
研究员先请受试者回答一连串的问题,借此判定受试者的情绪状态与快乐程度。然后,研究员会问:“你觉得现在的时间过得多快?”受试者要依指示回答,1表示“变快”,2表示“一样”,3表示“变慢”。题目没有指明特定的时段(例如一周、一年),对于“变快”或“变慢”所指的意思也很含胡。(到底是比什么、比何时还要快或慢?)然而,结果还是跟其他研究一致,有百分之六十的受试者说,现在的时间变得比以前还要快。不过,抱持这种说法的受试者往往比同侪更为活跃,过着他们所说的有意义的生活,还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实际上,有百分之十三的受试者说,现在的时间过得比较慢,而这类受试者比别人更有可能表现出抑郁的迹象。研究员如此推断:“时间并未随着年纪增长而加快速度。”研究员写道,时间会随心理的安适感而加快速度。
对于“时间会随年龄增长而加快速度”的观点,最强烈的反证来自于过去十年间进行的三项研究。二○○五年,慕尼黑大学马克.惠特曼(Marc Wittmann)和珊卓拉.伦霍夫(Sandra Lehnhoff)请五百位左右的德国和奥地利受试者回答一连串的问题。受试者的年龄介于十四岁与九十四岁之间,分成八个年龄层。问题如下:
你通常会觉得时间过得多快?
你预期接下来的一小时会过得多快?
你觉得上一周过得多快?
你觉得上个月过得多快?
你觉得前一年过得多快?
你觉得前十年过得多快?
受试者要依照五级分制回答各题,“极慢”是–2,“极快”是+2。这项研究跟先前的研究不一样,并未费心要求受试者把自己过去对某个时段的印象跟现在的印象做比较,反倒是询问不同年龄层的受试者,他们现在对于长短不一的时段的速度有何感受,全都是现在式。
研究结果相当明确,平均而言,各年龄层对于各时段都是回答1(“快”);各年龄层之间并没有统计上的差异,也少有迹象显示年长者会比年轻人更觉得时间过得快。只有一个类别呈现出些微的差异:年纪大的受试者比年纪轻的受试者更有可能说过去十年过得很快。然而,影响很小,而且只有五十岁左右最为明显;而五十岁至九十多岁的人全都表示,过去十年过得差不多一样快(“1”)。
二○一○年,另有一项类似的实验,受试者是一千七百多位的荷兰人,年龄介于十六岁至八十岁之间,最后获得差不多的研究结果。各年龄层都表示,平均而言,每个时段(短则一周、长则十年)都过得很“快”(“1”)。欧柏林学院的威廉.傅莱曼,杜克大学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史帝夫.简森(Steve Janssen),两人经研究后发现,各年龄层之间没有统计上的差异,也少有迹象显示年长者会比年轻人更觉得时间过得很快(“1”)。唯一的亮点就跟惠特曼和伦霍夫的研究一样,就是有些微的迹象显示,人们年纪大了,就更有可能说过去十年过得很快,最起码直到五十岁为止是这样,五十岁以后就呈现平稳状态。
傅莱曼与简森在受试者响应当中看到的小变化,不可归因于年龄,而应归因于受试者目前感知到自己的生活所承受的时间压力有多少。除了提出时间流逝的问题以外,简森和傅莱曼还构思出一连串的描述来判定受试者的忙碌感,例如:“经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做我想要做或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我常常不得不匆忙做事,这样才能做完每一件事。”受试者用分数表达同意度,–3代表“非常不同意”,+3代表“非常同意”。
调查结果很贴近受试者的时间感,若受试者表示小时、星期、年过得“快”或“很快”,就比较可能会说生活很忙碌,或说没办法完成自己在一天内想要做的所有事情。二○一四年,研究人员重复进行该项研究,该次是以八百多位日本受试者为对象,涵盖所有年龄层,调查结果基本上并无二致。从所有的研究结果看来,时间似乎不是随年龄而变快,而是随时间压力而变快,因此各年龄层的人们才会都说时间变快了,几乎每个人都同样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简森对我说:“大家都觉得时间变快了,在所有尺度上皆是如此。”
然而,还有个有趣的亮点,简森和傅莱曼的研究结果就跟惠特曼一样,年长者比年轻人更会说时间在过去十年间变快了。人在三十几岁时,比二十几岁时更会说过去十年变快了一些,到了四十岁又会说过去十年又更快了一些(全都不出“1”或“快”的范围内)。然而,五十岁以上的人会觉得过去十年的时间流逝速度差不多是一样的。简森还在努力厘清可能的原因,但他认为应该跟时间压力没关系。人们善于评价自己在过去一星期、过去一个月、过去一年承受多少时间压力,但过去十年的时间压力可能就没那么擅长了(此外,平均而言,受试者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想必度过了相当忙碌的十年,忙碌程度跟五十岁不相上下)。
或许,年轻人可以展望人生大事,而在这样的期望下,他们觉得最近的十年过得慢。或许,二十岁世代和三十岁世代对过去十年记得的事件数量多过于年纪更大的人,于是显得那十年比较长。不过,如果这就是原因,如果晚年值得怀念的事件比较少,导致我们觉得数十年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加快速度,那么为什么这个作用不会持续扩大,反倒在五十岁后呈现平稳状态?
五十多岁的人比年轻人更有可能说过去十年过得更快,到底是为什么?简森和惠特曼认为,还有一个更有道理的原因,那就是暗示的力量。“时间会随年龄增长而飞逝得更快”,这种印象是民间信念,大家觉得年长者评价过去十年的时间流逝速度时,会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影响。再把证据细想一次吧。尽管这种印象跟多数人的实际经验并不相符,但是各年龄层一律都有这种印象。四十岁或五十岁的人并没有比二十岁的人更会说过去一年、过去一周、过去一个月过得“很快”,原因就在于我们体验的时间感跟年龄比较没关系,反而对较短的时段都是觉得同样忙碌。
不过,在评价过去十年的时间流逝速度时,五十多岁的人会愿意考察另一项因素,而就算年纪到了八十几岁、九十几岁,这项因素的效力显然也不会增加。研究员认为,这项因素就是大家一般的观念,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飞逝得更快,也都觉得年长者更有可能认为自己的看法受到这种时间观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觉得时间随着年纪变大而加快速度,是因为人云亦云,而这种说法未免流于循环论证,令人丧气。不过,我也很清楚,这种说法有其适用之处。“时间会随着年纪增长而飞逝”的老生常谈,我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予以忽视或摒弃,毕竟我年纪又没有很老,“随着年纪增长”这句话不该用在我身上。可是,最近我开始觉得年纪大了,也觉得那句话可以用在我身上了。时间没有加快速度,时间的步调向来十分平稳,而我对这件事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