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回避与孩子沟通,小孩会变得自卑,甚至造成心理负担。另外,孩子很容易形成付出型、讨好型人格,这是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的。不积极解决问题,以回避为挡箭牌,似乎就能维护家庭的安宁。殊不知,最终骗的是自己,受伤的是家人。
 

  一、回避型沟通的影响

 
  回避是一种应对方式。当亲子冲突发生时,人们可能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以免加剧冲突,或者暂时没想到应对方式。然而回避之后,冲突可能就结束了,表现出问题得以解决的假象。因此会强化回避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采取回避的人会习惯于回避。
 
  许多父母习惯并善于回避型沟通,父母的回避会直接让孩子感到被拒绝、不接纳和不确定。孩子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然后一味地责怪自己。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和懦弱的性格,不敢再做新的尝试,缺乏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你是回避型沟通的家长吗

 
  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测试你是否属于回避型沟通。请用“是”或“否”回答问题。
 
  ?当孩子发脾气时,你会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当你发现自己冤枉了孩子时,很少直接向孩子道歉。
 
  ?很少主动与孩子交流。
 
  ?单独和孩子在一起,常常感到不自在。
 
  ?当孩子的问题无法回答时,通常会通过转移话题来应付。
 
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如果以上问题中“是”的个数多于“否”,我们就要注意了。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经意地采取“回避沟通”的方式,你需要调整。
 

  三、如何更好地沟通

 
  在家庭沟通中有五种沟通方式
 
  ?指责:
 
  总是以很高的态度批评其他家庭成员,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这在父母批评孩子时很常见。
 
  ?讨好
 
  与指责相反,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对权威有好感。期望通过过度的善良、请求宽恕、乞求怜悯、让步等行为取悦他人,以减少他人施加的压力。
 
  ?超理性
 
  认为“人不能失去理智”,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疏离,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逃避现实中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绪,只让自己展现理性的一面。
 
  ?打岔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总是显得很忙,或者转移话题和他人的注意力,从而远离可能引起冲突或使自己不安的情况。
 
  ?表里一致
 
  这是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能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下的行为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一致的,尊重他人,能很好地处理冲突。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这意味着你需要完全敞开心扉,同时承担沟通的风险。如果对方拒绝你的感情表达,你就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更习惯先武装自己,用指责、讨好、压抑、逃避打岔的方式。但如果你不能信任最亲密的家人,沟通就会非常困难。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往往能给我们善意的反馈。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真诚而坦然,将心比心,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与平常不同。我们都知道表达情感很困难,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希望家长能鼓起勇气迈出一步,让孩子敞开心扉拥抱你。

点赞(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