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在学习自身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通过观察、学习、经历和体会去懂得父母希望男孩和女孩各自成为怎样的人,社会希望男女做哪些不同的事。我们可以称之为男女成长和发育的“性别化”过程。

  这一过程就像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或性情发展过程一样,始于诞生之时,贯穿于生命始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无停顿,从无终止。“性别化”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历史,大多数社会都有一套规范男孩和女孩的品行和相互关系的模式。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儿童都被告知在什么时候学什么东西,因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清楚地知道社会期望他们作为一个男孩或女孩在每个阶段应是什么样子。如今,无论是东方或西方,许多社会仍旧保持着数千年沿袭下来的性别角色模式。

  应当将这种“性别化”过程与男女“生殖能力”的发展过程相区别。“生殖能力”一词仅仅是指女性身体生理成熟了,能够怀孕了,男性身体生理成熟了,能够使女性怀孕了,即男女都进入了“生殖期”。但是,生殖期并不意味着男孩或女孩在身体、智力和性能力方面全面成熟,成了真正的男子汉或真正的女人。

  必须指出的是,女孩实际上可能在尚未达到充分的性发育时,甚至在未来月经之前就怀孕;而男孩就不同了,男孩如果不能射精,他就不能使女孩怀孕,而且男孩的射精是伴随着性快感而发生的。

  性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要经历许多年,从胎儿开始,经过青春期,以及其后的漫长岁月。这一成熟过程的许多内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大有关系。要使孩子的这一漫长发育过程获得理性、智慧和安全的保障,就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学习,彼此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共同探讨人生问题。家人围桌用餐时,节假日休息时,外出旅游时,都可以讨论性的问题。

  来自家庭的性教育是最重要的性教育。实际上,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性教育者。孩子从出生开始到18岁,都可能主要在家庭中、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取性知识。家庭在性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最有成效的。

  可以说,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是以其身体上的性器官为性别标志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除性器官之外的其他性别特点,却是一张白纸,有待于出生之后用其生活经验中所学得的东西去填写。婴儿生下来,人们看见他们的性器官而确认是男孩或女孩;从此他(她)的大脑神经网络就要接受和传递关于性别的各种信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在接受着两种不同的信息。一个男孩,不仅仅接受着“你是男孩”的肯定信息,同时也在接受着“你不是女孩,你不要像女孩那样做事”的否定信息。

  例如,当一个男孩脚不住手不停,行动鲁莽、大胆,跌倒或受伤了也忍痛不哭时,父母就会夸奖他:“好样的!”相反,如果男孩在跌倒或受伤时表现出害怕、委屈、哭泣等态度时,父母就会说:“你怎么像个小丫头似的?”“没出息!”等等。

  当一个女孩穿着裙子或短裤坐在椅子上,母亲会提醒她注意两腿并拢,要像个女孩的样子;父母教女儿不要大声喧哗和手舞足蹈,别像个“男孩似的”。小女孩跌倒后哭起来,被父母认为理所当然,又拍又哄,绝不像对男孩那样“残忍”。

  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向幼龄孩子讲述他(她)为什么生出来就是个女孩或男孩时,可能就在无意识地灌输某种关于男女性别的价值观,从而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是优越或是低下。例如,母亲对女孩说:我和你爸爸本来想生个男孩,没想到生出来个小丫头。这可能使女儿觉得自己不受父母喜欢,从而产生性别自卑感。

  同样,如果母亲对男孩说这类话,男孩也会降低对自己性别的评价。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影响到今后他们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因此,孩子早期的性别化过程很重要,这是他们接受“性教育”的开始,也是他们一生中性观念的构建基础。

  幼年的性“误导”最可能造成孩子对自己和异性的曲解,今后很难改正,甚至对其整个命运造成危害。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到。

  父母还应当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男孩和女孩平等看待,对年长和年幼的孩子也不要有所偏爱。父母对某一个孩子的特殊态度,在其他孩子的心理上会引起敏感的反应。

  现在,绝大多数父母都只生一个孩子,也许行为上的重男轻女在一个家庭中不大可能发生了;但父母若在观念上仍有重男轻女的成分,或者,生下来的孩子性别不符合父母的愿望,父母便可能在言谈话语中和态度上有意无意地有所流露,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很有害。

  遗憾的是,家庭中的这类因素,常常受到忽视;待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后遗症”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已是“后悔莫及”了。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