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这么怕小孩无聊?我们已经探讨过为什么他们不让小孩在外面玩,为什么小孩看太多电视跟用太多电脑,为什么家长替小孩安排太多课后活动。这些尽量减少无聊的活动背后有各种理由,也都讨论过,包括家长没时间跟害怕陌生人等等。然而,这些理由并未触及问题核心:这全是希望小孩有竞争优势,日后表现出色,但现在的家长到底为什么如此打心里怕小孩无聊?

  现在的家长简直把无聊视为洪水猛兽,使尽浑身解数想加以避免。无聊等于刺激不足,而如同先前所说,给小孩刺激至关重要,跟给他们食物和关爱不相上下。事实上,刺激俨然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精神,其反面的“无聊”也就让人弃之如敝屣。如果我们没有从宝宝出生甚至受胎即开始提供足够刺激,简直是没善尽为人父母的职责,而现在的家长实在非常害怕失败。当小孩无聊,我们不是叫他们去找点事做(我妈当年都是这样),却认为是自己育儿不力。现在很多家长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分身乏术,相当歉疚,一心要弥补孩子,所以想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孩子对无聊的抱怨,也就如同对家长刀刀见骨的谴责。然而,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认为我们搞错了。无论是想尽办法不让小孩无聊,还是把他们醒着的分分秒秒填满各种刺激,其实是适得其反。我们太亟欲提供刺激,让他们参加精采非凡的大小活动,却忘记停机时间的好处。

  有些育儿专家开始发现这一点,呼吁家长不要害怕无聊,而是拥抱无聊。东安格利亚大学教育暨终生学习中心资深研究员泰瑞莎.贝顿(Teresa Belton)想探究无聊的影响,访问多位作家、艺术家与科学家,在二○一三年发表研究成果,呼吁家长容许孩子无聊,以便发展创造力。她说作家梅拉.沙尔(Meera Syal)当年正是出于无聊,才开始以诗与故事写日记,那是沙尔最早的写作经验。贝顿说孩童该有时间站在一边观察世界,感到无聊,暂时停机,从而学习如何自得其乐,不得不发挥创意解闷。

  二○一四年,英国预备学校独立协会教育暨训练总监朱莉.罗宾森在该协会的杂志上说,孩童能从无聊里预先见识成人世界的真貌,种种不尽兴奋有趣的片刻,安静与反思跟各种课程安排与“刺激”活动同等重要。二○一○年,评论家爱德华.科里耶(EdwardCollier)在《卫报》刊出发人深醒的文章,哀叹说如今家长愈来愈执意把他口中的“娱乐即食包”塞给小孩,但明明无聊如同“一个契机”,让小孩能以书写、作诗与作曲等方式消磨时间,依靠自己,不假外求。

  那么我们面对孩子时该如何拥抱无聊呢?我的建议如下:

  及早开始:别在胎儿刺激产品上伤脑筋。他们的所有需求都能在子宫里得到满足,对刺激的需求也不例外(除非证实并非如此)。

  忘掉那些主宰婴幼儿市场的“超厉害、超炫目”高科技玩意儿,孩子一点也不需要什么声光特效,不需要什么互动功能!回头拥抱简单基本的玩具,让孩子自己培养能力(例如:学习形状配对),不受一大堆干扰。

  提供有助击倒无聊与发挥创意的基本工具:纸、笔、上色用具跟各类文具。

  避免太多的背景杂音,只在专程要看某个节目时才开电视。

  别在日间托育机构待太多时间。这些机构本身没有错,但待太久只会造成刺激过度。

  限制孩子看屏幕的时间,包括电视、电脑跟智慧型手机等。

  让孩子从真实世界获得刺激:亲近大自然,观看洗衣机的运转,拿锅子敲敲打打。周遭就有五花八门的刺激,他们不需要学着期望更多刺激。

  别把小孩的行程塞得太满。有些课程跟活动很赞,但无论你的小孩多大,你务必给他们留点停机时间。

  当他们说“我好无聊唷”,你其实要高兴才对,认为这代表你的育儿能力很高明,而不是很糟糕。

  最后,上咖啡厅时别带iPad替小孩解闷,不如改带蜡笔,鼓励他们观察四周并跟环境互动(小警告:这样你得花时间跟他们互动)。

  七岁的无聊小孩如何解闷?

  在我写这本书的期间,“我好无聊唷”这句令(有些)人担心的高呼常在我家响起,尤其是周末或晚上的时候。我七岁的儿子很快就发现我大多是回答:“赞唷!”他鬼吼鬼叫很让人受不了,搞得我偶尔还是会找电子保姆帮忙,但多数时候都尽量忍了下来。那么我是个玩忽职守的狠心妈妈,把事业摆在孩子的需求前头?大概是吧,但首先我要讲一下他最后想出的几个“解闷”方法:

  他成立了一家卡片手作坊,依各种节庆场合制作不同贺卡,还做了一个展示架,然后向其他家人兜售卡片。

  他做了很多报纸跟杂志。

  他创造了一整个幻想世界,叫做“坎乔威世界”,包含种种虚构地名。

  他做了一个“连锁反应”的大型装置,先把罐头放开,罐头会滑下去撞到另一个东西,那东西再推动第三个东西,依此类推,直到所有连锁反应完成一遍。

  他在自己居室模仿我打造了一间“办公室”(我当然花点时间参观了一番)。

  他只用纸跟胶带做了一间立体的“商店”,甚至摆放纸衣服供“购买”。

  他发明了三合一铅笔,把铅笔、削笔器跟橡皮擦结合在一起。

  他做了一套很帅的服装。

  他做了几首歌,包括〈世上最酷的家伙〉跟〈家里有强盗〉等。

  他制作了一套立体的桌游,用到纸币跟小道具,游戏名称是“偏僻小镇”,只是我不太确定这游戏要干么(可能需要煞费苦心修改才有办法拿到市面上卖!)

 热室教育与虎妈

  “热室教育”(hothousing)是一种有争议的育儿方式,让孩子密集参加一大堆课后活动,借此刺激他们的大脑。这称呼出自农人凭密集农作使作物加速生长的“热室”做法,跟“虎妈”概念常相提并论。耶鲁大学法律教授蔡美儿是一位华裔妈妈,在二○一一年出版《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相当推崇虎妈概念,宣扬严格的“热室”原则,例如:要求女儿每天练乐器好几个小时。这本书不只引起对热室教育及东西方育儿方式的热烈讨论,也引起对爸妈该替孩子安排多少课外活动的种种探讨。

  亲子教育

  www.weiben100.com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