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资料
陈某某,性别:男 ,年龄17 岁,家中独子,高中生;性格方面,开朗健谈,人际关系良好而且热心助人以及酷爱运动。
家庭情况方面,父母收入水平中上等;无精神病史。
上高中的时候,由于初中的学习表现,陈的父母奖励他一台电脑。机缘巧合下陈接触到了网络游戏,随后慢慢的开始痴迷起来导致无心学习,最终导致陈的成绩直线下降,不管父母怎么说都没用。慢慢的陈为了上网,不惜逃学,最终导致亲子矛盾激化。

通过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发现,陈不上网,就出现焦躁、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每周上网的时间在20个小时以上,而且主要都是在玩游戏。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陈属于电脑游戏成瘾型。
针对陈的情况,我们作出了矫正方案:
陈现今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陈的情况我们为陈作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治疗。
第一阶段:外化叙述,追本溯源。
同时,心理咨询师应该以好奇的态度陪伴张探索人生的意义。然而,倾听并不意味着放弃回应。在叙述含糊不清的地方,顾问可以通过“解构式提问”让陈先生重复一遍,这可能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一个治疗的任务是耐心倾听,让心理咨询师完全了解客户。
第二个阶段:寻找亮点,人性关怀
第二个阶段,帮助来访者挖掘被主流故事忽略的故事,比如陈光标,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
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帮助陈认识到自己积极的一面;通过质疑和对话,我们可以丰富和提升这些充满力量的人生故事,让陈在故事中获得更充分的自我认同,让陈摆脱“坏学生”的自我污名和舍己为人的思想。
关心比治疗更重要。心理咨询师应将决策权交还给委托人,让委托人感受到心理咨询师的关怀,同时接受自己。同时,你可以邀请陈的亲戚朋友。共同参与;或者通过发证书、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与陈冠希沟通,为陈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第三阶段:改写故事,重塑人生
接下来,陈会发现与他限制性的故事套路相反的可能性,即让他重构一个他所期待的主人公形象,远离网瘾,家庭和睦。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角色规划和沟通治疗来支持他。为了巩固效果,有必要为陈找证人。问陈:“你最好的朋友中有谁知道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和“你家里谁最为你的改变感到骄傲?”这些人可以作为陈的见证人。让自己通过见证人获得更多的力量。治疗结束时,注意使用告别仪式。告别仪式可以在治疗结束时举行,仪式要严肃。仪式上,陈需要在一张照片上签名并宣读。告别仪式结束后,陈的治疗宣告结束。
为本教研-网瘾矫正中心给网瘾少年父母一些建议:
首先,孩子们有强烈的追求独立的愿望,网瘾也是对纪律的一种抗拒。父母应该俯身与孩子沟通,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人。
其次,在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鼓励。网络游戏往往是孩子们缓解学业压力、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
再次,支持孩子与外界接触。培养孩子的兴趣,分散他们对网络的偏好,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脑的危害;鼓励孩子走出去,逐步摆脱虚拟游戏世界
最后,做个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坏习惯,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互相监督,和孩子一起进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