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长久以来,我都不是一个行动力强的人:小时候记事开始,爸妈就说我“酸”,浑身没劲儿的酸,甚至戏称我为“酸腿驴”。

  虽然后来我竟也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但至今仍是一个很“酸”的人。

  后来,我偶然看到了MBTI人格类型测评中关于知觉P特质的描述:

  喜欢即兴、临场发挥,而且随时可能改变,不习惯提前计划、安排,也不习惯控制,喜欢顺其自然,通常灵活多变、无拘无束,甚至给人不太“正经”、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的感觉 ;

  随意,自然,开放,灵活;做事拖拉,不愿做决定; 缺乏条理,保持弹性;常常感觉到被束缚; 喜欢开始一项工作; 经常改变目标,偏好于新的体验......

  “妈呀!这说的不就是我嘛!”我不由惊呼!像,真像!哦,原来我做事拖拉、有拖延症、行动力差、做事虎头蛇尾、到处刨坑就是不见水等等这些让我时常感到羞愧的毛病都是有原因的呀,难道说这些毛病并无大碍?

  这下子可给自己找到拖延的理由了,不仅不再想办法改变拖延症,还经常向别人吹嘘说这是知觉特质的人的共性,好处是生命体验丰富、开放灵活,生命有弹性......

  任你怎么说,我就是不改!

  直到一个三天的培训真正改变了我。

  2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虽然我爱书,但更多停留在爱买书翻书,还谈不上爱读书。

  不过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朋友选择了另外一条代价更大的学习途径——参加培训(包括各大培训班、工作坊、训练营),在各种机缘之下,我自然也不例外,大学毕业近二十年里大大小小也参加了十几场培训。

  说实话,每次的体验都极其相似:

  一开始被吸引,缴费后安排行程、买票出行,热热闹闹地参训,信心满满地返程;不消一星期,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几乎全都还给老师了,工作和生活依然“波澜不惊”、“涛声依旧”。

  时间久了,我开始一次次反思:为什么这些培训没有能够改变我呢?是这些老师不好、水平不高吗?显然不能这样说。

  那就只有一条主要原因:是我自己爱拖延的毛病阻碍了我的成长;这种拖延影响的可不是一点两点,小到生活,大到工作,概莫能外。

  我为此深感苦恼,尝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很有限。

  因此,当我看到一位国内知名老师一场职业生涯咨询综合技能的培训班招生文案时,那种熟悉的感觉再次涌起:我知道,我很有可能会报名参训。

  但我也担心,这一次的培训也很有可能“完了就完了”,除了回忆其他什么都留不下来。

  怎么办?要不要去?

  我一次又一次地翻看招生文案,特别是对这位老师我早有耳闻,几年前也粗略读过他的著作,但一直没能见到本人。

  不过,参加培训是要付出不菲的代价的:请假两天,来回的车票机票,加上三天的培训费、食宿费将近5000元,关键是全部自费啊!

  那么,我花费那么大代价去见到他本人,到底能有什么价值?

  3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以前每次参加培训也会思考,但似乎也仅限于想一想,就抱着“反正学了总比不学好”的单纯想法去了,自然结果是:学了是比不学好,但好在哪儿不知道,整个人依然是稀里糊涂的。

  这一次,我决定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惰性,在做出要不要去参加培训这个决策前,进行了认真的价值思考,并确定了以下五条作为我此行的目标:

  第一,再次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经典理论,打磨我的咨询实战技能,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向老师当面请教一些咨询实践中的难题,获得针对一些典型咨询问题的更有价值的应对思路;

  第三,与老师建立起初步的关系(至少是学员与老师的关系),为将来可能的合作做准备;

  第四,结识更多的身处生涯咨询一线的咨询师,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第五,在老师和学员同学的帮助下,进一步明确我个人的咨询师成长路径,形成有效落地的职业规划,直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每月、每周、每日行动计划。

  正是带着以上五条明确的目标,我这次三天的培训自始至终全身心投入,认真听讲记笔记,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时多次主动向老师提问,请教专业问题和咨询难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咨询实践进行改进,积极参与每一个任务训练环节,并与学员同学主动沟通。

  在老师和几位同学的帮助下,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想要一直从事职业生涯咨询工作的发心(即价值诉求)。

  当然,我很清楚我有拖延症的毛病,并且毫不避讳地提出来,并请同学们帮助我制订了详细的、现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每周一书一文。

  即从下周开始,无论多忙,每周至少阅读一本心理学、心理咨询、生涯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书籍和通俗读物,写出一篇尽可能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的不少于两千字的文章发在赵晓璃老师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上。

  带着属于我个人的满满的收获回到家后,我立即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将老师推荐的书目列了出来,有重点地排出了每周阅读计划,每周在墙上的白板上更新数目(目前排到了9月份);

  第二,调整了书房的图书摆放位置,更便于我随手拿到要读的书;

  第三,为了减少散漫拖延,我打印出了与老师的合影,放在我的电脑右前方,时时提醒自己。

  就这样,我的专业提升工程正式开始了,直到今天都在坚持着,已经慢慢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的专业素养和咨询技能也在快速提升。

  4

  站在今天回想一下当初的决定,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故事本来的版本很可能是这样的(以下为我很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

  一次偶然的浏览,我看到了这位老师的培训招生文案,虽然对于培训的价值有点动心,但一看需要连续培训三天,且还要占用一天的工作日,真要去参加的话还得提前一天坐飞机,那就得向单位请两天的事假;

  这个培训纯属我的个人事务,也不是学校安排的,万一领导对此有看法,以“影响正常工作”为由不给我批假呢?要是领导和其他同事知道了这个事情对我产生了其他更不好的看法呢?

  再看看培训费,每天要1000多块啊,再加上来回机票、三个晚上的住宿费和餐费,好几千就没了啊!学校还不给我报销,我完全自费啊!对于月工资几千块的一个普通老师来说,这个培训的经济代价这么大,真的值吗?

  再说了,那个老师真有传说的那么厉害吗?我看头像也很年轻嘛!现在这社会上各路自封的大神太多了,谁知道这个老师是不是另一个“大忽悠”呢?以前我也接触过一些心理咨询师,也做过心理咨询,但是感受并不好,谁知道这个老师的水平怎么样呢!我还是先看看他的书再说吧。

  如果他的书好,看书也就行了,见到本人也就那样,说不定还不如看书呢;如果他的书也就那样看不进去,那就更没有必要去听他讲课了......

  ——这样一想,似乎这个培训就可去可不去了,一旦被其他事情一耽误我就很可能完全忘记了还有这一回事了。

  看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

  当我头脑中出现了“学了也没啥用,又不能指望着一次培训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去面对”等等这些念头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设置了决策和行动的层层阻碍,这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思维”,即遇事总爱往不好的结果想象,担心事情的发展自己无法把控。

  这种无力感会在不经意间泛化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导致想问题时总是消极悲观,不愿尝试新的可能性,不敢适度冒险,结果就是越来越自怨自艾,在不断地抱怨和哀叹中一天天地挨日子。

  那么,如何才能由“负面思维”切换成“正面思维”?

  5

  现在我要隆重地开始“硬广”了——充满自信且意志坚定地向您推荐我们的训练营。

  经常阅读我们公众号文章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了,今年的8.24-8.25周六周日两天,我们即将在北京举办第四期职业成长训练营。

  作为举办训练营的老师,我们自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参加我们的训练营并从中真正获益(前面三期训练营的成功举办已经能够说明它的价值)。

  问题是:您要来参加我们的训练营吗?

  在看到这个推广信息时,您的第一念头可能是:“这个训练营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我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们的回答如下:

  从3月30日我们举办第一期职业成长训练营以来,我们的发心从未改变——基于我们几位老师丰富的职业生涯咨询经验和我们对于职场的观察思考,在两天的高强度学习过程中,帮助每位学员澄清对于职场与职业的体系化思考,重新回归“职业成长”这一价值主题和主线,通过对于自我、环境、决策、计划、行动等多个要素的深入剖析,引导大家建立真正健康的平衡的职业价值观,初步掌握分析和应对各种典型职业发展问题的思路,以积极而现实的理性智慧促进学员的职业发展。

  当然我们也知道,假如您决定了要参加这个训练营,您需要拿出两天时间和一定的经济代价。

  这个时候,您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

  “我也知道,我现在的工作感觉在原地踏步、看不到成长,实在苦闷焦灼。我以前也参加过类似的各种训练营、工作坊、培训班,无非就是老师在上面讲课讲得很兴奋,我坐在下面听着也很开心,但回来后还是没什么用啊!再说了,我现在本来工作就不太顺心,收入也很一般,要我花费不菲的代价去参加学习,万一没什么用怎么办?……”

  如果您是这样想的,说明您已经进入了“负面思维”,它会阻碍你看到事物的积极面,阻碍你的行动与成长。

  对此,我送给你三句话供你思考:

  第一句话:不试你怎么知道没用/不好呢?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赵晓璃老师的著作和三位老师的公众号文章,一些朋友还预约过三位老师的一对一咨询,但文章毕竟不能等同于一个大活人,受限于一对一咨询的网络交流方式和有限的咨询时间,老师有很多很有价值的职业发展观念和中肯的分析与建议没有办法在咨询过程中充分地传递给大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位老师才决定持续举办职业成长训练营,用另一种更加集约高效的方式帮助遇到职业发展困惑的朋友们。

  对于你的担心,我想说:

  不来听一听老师怎么说,不来亲身感受一下训练营两天的内容,你怎么知道它没用呢?再说了,假如训练营的效果不好,你损失的是时间和金钱,而老师们损失的可是难以挽回的口碑和声誉啊!你认为老师们敢不殚精竭虑、尽其所能地把训练营做到做好?

  第二句话:万一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呢?

  你在担心:万一效果没有我预期的好怎么办?

  说句实话,没有人敢对于所有学员参加完训练营之后的收获打包票一定好,但恰恰是你不明就里、站在十公里远处的缺乏信心,使得你无法看到训练营的积极价值。

  在我看来,与其悲观怀疑,不如逆向思维:“万一训练营的实际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呢?这样一来,我不就赚到了嘛!”

  一旦抱持积极正向的心态,你就会特别在意训练营的价值点,想尽各种办法榨取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各种价值,让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有超值回报。

  第三句话:大不了……

  这句话其实是在帮你兜底,是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朋友提供的一剂速效药。

  “既然我经常看几位老师的文章,对其中很多观点都深表认同,就说明我已经对几位老师产生了基本的信任。这次几位老师举办新一期的职业成长训练营,我相信老师们一定会为之全力以赴的。大不了我去见一见老师本人,在两天时间里抽空找老师做做咨询,能顺便结识几位处境相的朋友也不错嘛!”

  有了这样的“大不了”思维,很多难以下的决心、难以拿的主意就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做出决策来。

  期待着与您在训练营中相遇,一起拨开职场迷雾,重获明白,坚定前行!

  “尽管有所畏惧,却能驱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巴顿

  与你共勉。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