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我见过这样一对母子:妈妈蹲在地上整理刚搬来的纸箱,汗水浸透了后背的衬衫,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搬家了”;十岁的男孩坐在折叠床上,抱着膝盖盯着墙皮剥落的角落,一整天没说过一句话,眼神像蒙尘的玻璃,看不到一点少年该有的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当妈妈失去了“家”的依托,孩子的生命力也会跟着一点点枯萎。

“家”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妈妈心里那片能让爱扎根的土壤。对妈妈而言,“家”是深夜回家时亮着的那盏灯,是疲惫时能依靠的肩膀,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知道“有地方可回”的笃定。这种内心的安定会转化成温柔的底气,让她能笑着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耐心回答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在孩子摔倒时张开温暖的怀抱。可当妈妈失去了这样的“家”——无论是婚姻破碎后的颠沛流离,还是为生计奔波的居无定所,或是缺乏情感支撑的孤立无援——她心里的土壤就会变得贫瘠,连自己都在风雨中飘摇,又怎能滋养出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我曾在公益机构遇到过单亲妈妈李姐,离婚后带着女儿辗转于不同的出租屋。她总说“只要孩子有学上就行”,却没发现女儿越来越沉默: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课间总是独自坐在座位上画画,画里永远是紧闭的门窗和灰色的天空。李姐忙着打两份工交房租,常常累得倒头就睡,忘了回应女儿递来的画。有一次女儿怯生生地问:“妈妈,我们是不是永远都没有自己的家?”李姐瞬间红了眼,她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漂泊和焦虑,早已像无形的网,困住了孩子本该飞扬的生命力。

心理学上有个“情感容器”理论:妈妈是孩子最早的情感容器,她能接住自己的情绪,才能接住孩子的喜怒哀乐。当妈妈没有“家”的支撑,这个容器就会变得脆弱——她可能会在压力下崩溃哭泣,会在疲惫中对孩子不耐烦,会在迷茫中对未来失去信心。这些情绪会像细密的雨,打湿孩子的世界: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需求给妈妈添负担;会变得敏感自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稳定的幸福;会变得失去活力,因为连最亲近的妈妈都活在不安里,他们又怎能相信世界有值得期待的风景?

但“家”的本质从来不是固定的居所,而是情感的联结与支撑。社区里的张阿姨给了我另一种感动:她丈夫早逝,带着儿子住了十年廉租房,却总把小屋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贴满儿子的奖状和全家福。她会跟儿子说:“房子是租的,但我们的爱和家是自己的。”她还加入了单亲妈妈互助小组,和其他妈妈互相打气。她的儿子虽然生活不富裕,却阳光开朗,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在学校是活跃的班干部。这让我明白:当妈妈能为自己找到情感支点——无论是家人的支持、社区的帮助,还是自我的成长——即使生活漂泊,她也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定的天空,让生命力在爱里重新扎根。

每个孩子的生命力,都藏在妈妈“有家可依”的底气里。愿我们都能看见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妈妈,给她们多一点理解和支撑:一份稳定的工作机会,一次温暖的倾听,一个互助的社区平台。当妈妈的心有了安放之处,她们才能化作孩子生命里的阳光和雨露,让那些曾经黯淡的眼睛重新发亮,让那些蜷缩的心灵重新舒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的温度里,活出蓬勃的生命力。因为妈妈有了家,孩子的世界才有了光。

点赞(3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64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