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时,我抱着非常热情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求助者。我总是非常着急地替他们着想,尽快地解决问题。我也经常会给一些建议,让来访者尝试。
做回访时,这些来访者称:效果还可以,但是事实上他们咨询之后,就不再来了。我就纳闷了,既然咨询效果还可以,那为什么他们就不来呢?
之后,我的督导老师提及:作为心理咨询师,你是不是太过于着急,在没有建立稳定的关系时,你就着急下手,推进咨询进度。看起来你是为了来访者节省成本,花更少的时间、精力解决问题,可是没有良好的关系,你就去使用“面质”,这无疑会破坏这段咨询。做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关系”。
对于督导老师的这句:做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关系”,起初,我觉得没什么,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积累,我才真正理解到心理咨询就是在建立关系,用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这段良好关系,去影响甚至改变来访者生活中的其他关系。只有来访者认可咨询师,这段咨询才能有效,就像客户认可销售,才会相信销售的产品,是类似的道理。
我非常热衷于学习各种疗法,我学习和悉知:OH卡牌、笔迹心理学、释梦、九型人格、色彩心理学、手相学、绘画疗法、房树人技术、肢体动作与微表情识别技术、NLP技术、空椅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等疗法。学习的流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到客体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到厌恶疗法,从人本主义到超个人主义心理学。总之,我热衷于心理学各个流派和各个技术的学习,也掌握不少前沿心理学知识,打开了我的一些眼界。
直到我学习并且爱上人本主义,对于人本主义的真诚、倾听、积极关注、热情,我非常赞同。在人际交往中,我发现一部分人,做人非常受大家的欢迎,那类人经常说一些靠谱的话语,做积极关注别人的事情,对于别人很尊重,让别人很有存在感。
人本主义不是什么治疗技术或者手段,人本主义更强调对于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够让良好的关系不断持续下去。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歧视和偏见。
我理解的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真诚、积极关注、倾听、尊重、共情,更重要的是咨询师的一种基本功或者叫人格魅力。咨询师不是一个真诚的人,来访者也不愿进一步深入接触咨询。
很多时候,来访者并不是找咨询师寻求方法或者答案,更多的时候是渴求一种理解和别倾听以及真诚的感觉。
一个不真诚的咨询师,是不太会有长程的来访者。一个对自己不真诚的咨询师,也很难对于来访者做到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真正的关系。
更广义角度看:一个人可以做到真诚、积极关注、倾听、尊重以及共情,他肯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所以,抛开技术层面,到深层咨询,影响咨询效果的往往是咨询师的人格特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