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公共空间中的哭闹行为,应该如何看待?一位妈妈带着2岁女儿参加欧洲旅游团,因为小孩哭闹引发同团成员不满,双方事后都在网络社团“爆料公社”公布图像,引发网友论战。中国亲子共学教育促进会表示,其实同样的冲突以不同事件形式不断再发生,群众总是太快就陷入对立和咎责的情绪中,没能去思考儿童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当一个空间中不同的需求都需要被满足时所引发的冲突时,又该如何面对。
有位妈妈在爆料公社描述自己带女儿参加欧洲10天旅游团,因小孩哭闹被三位同团团员多次怒骂“省奶嘴钱”、“有高血压被吵到睡不着”、“不会把小孩抓起来打死”、“丢脸丢到国外”,也一度被导游请出餐厅,还引发其他团员看不下去,双方险些肢体冲突,不过外国路人和店员都对他非常友善并帮忙安抚小孩,让这位妈妈非常感动,希望社会大众能对带着小孩的妈妈多包容体谅。
外国孩子吵闹吗?当然!但瑞典人不回避他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后来被控骂人的团员后来也在“爆料公社”公布小孩的哭闹视频反击“已经忍耐连续四五天了难道这不叫包容吗?”,引发网友论战,多数网友认为,小孩太小不适合出远门,其他团员也花了钱出国放松享受,结果整个行程都在小孩哭闹中进行,妈妈也应尊重他人出游的心情。
不过也有网友支持妈妈,表示“我是妈妈可以体谅你的辛苦”、“团员的嘴脸也很丢脸”更有网友表示,看到网友们的反应,就是这样排除、厌恶小孩、公共空间也对小孩和妈妈不友善的氛围,才会导致中国的少子化越来越严重,没人敢生。
小孩在公共空间中哭闹、行为失控,导致家长和他人发生冲突,不只发生在出国旅游,在餐厅、飞机、电影院等都曾有过,中国社会普遍强调小孩是父母的责任,公共空间讲求的秩序、礼貌,对于尚未社会化的小孩不容易,也让家长受到批评后,想要抱怨或讨拍反而备受质疑,更数次引发网友论战。
我义正言辞的教训那个“不会带”小孩的爸爸,后来才发现自己真是个笨蛋
看着飞机上又哭又闹的小弟弟…原来父母还是“冷血”的好
中国社会需要更认识、理解儿童
为本教研资深亲子教育专家廖兰秀受访时表示,所有人都曾经是小孩,却不一定理解儿童,这次冲突事件起因是儿童的哭闹,那他为什么哭闹?这个问题却几乎没有出现在后来的讨论中。
廖兰秀以亲子共学团的经验为例,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玩耍?幼儿通常是以新奇的眼光在接触世界并全身心投入,有很多创造和想像,只要一开始玩,常常要玩到过瘾才舍得走,然而旅行团的游玩方式,行程是紧凑和缺乏弹性的,这也对照出成人游玩思维的本质,儿童和世界的互动却不是如此,当他没有玩够就得移动时,这样的挫折不断累积,就算再厉害的妈妈恐怕也很难安抚,廖兰秀说,这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带小孩旅行或出远门,而是儿童和世界互动的方式,其实也可以让大人去反思游玩的方式。
另外就是成人应该如何看待儿童的情绪表达?廖兰秀说,今天小孩会哭闹,可能是身体或心理的原因,舍不得、玩不够、累又睡不着、环境不熟悉而感到不安,“哭就一定是不好吗?”廖兰秀也提出反问,其实有时候儿童透过哭闹表达他的生气,哭是释放情绪,再做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也帮助他们培养面对挫折的能力。
不是只有妈妈和照顾者需要了解解儿童,而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成人要透过练习观察儿童,了解如何给出适当的响应和协助,如果有更多了解,相信接纳度和因应都会有不同。
儿童在公共场域处境:只能符合大人的规则
廖兰秀直言,儿童在公共场域所面临的,就是他的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大人的标准期待和规矩”,例如要安静、不能哭太久,否则就会变成“父母缺乏管教、不听话的小孩”这是中国的普遍价值,然而儿童并不是大人的附属品,而是个独立个体,有自己活泼的生命力,当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人应该要思考的是,“我们做了什么准备迎接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廖兰秀说,通常当儿童要参与世界时,所有的规则都是大人的规则,包括社会和生活空间的规划,那儿童的权利和声音要如何被听见?2014年中国已经正式把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内法化”,政府应从不同面向去考察和规划儿童在制度上的各种权益,必须以国家政策较大的尺度来推动,并且向人民宣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有可能翻转看待儿童的眼光和态度,这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孩子的教养责任只属于父母吗?
许多人都会认为,把小孩顾好,理所当是父母的责任,面对这些冲突,通常也都还是回到照顾者身上,比如支持或是谴责,不过亲子共学教育促进会认为,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就像女性、老人也都是一个群体,但是在这社会中,儿童照顾者的支持网络是很薄弱的,“如果我们都认同儿童就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力量,我们在哪些策略上支持儿童的发展?”包括育儿的环境、看待儿童的观点,并非把这些全都推给照顾者。
廖兰秀说,他们在亲子共学经常接到父母的求助,包括在带小孩过程中遇到困难,内在和外在的压力,无法符合社会期待,父母不会希望自己成为父母后,就只能去亲子餐厅,而也能去美术馆、电影院这些公共场合,父母不应该生了小孩就“只能靠自己”,而是需要社会对亲子的支持网络,去了解他们。
需求冲突时需要的是对话
“在一个空间里每个人都需求都不同,需求不同有冲突时,需要的是对话,因为社会要共融,而不是相互排除。”
廖兰秀说,当讲到“儿童人权”并不是在说“儿童永远最大”,当一些不同的权利和需求都需要被满足时,不是只能叫儿童退场忍耐,应该透过对话讨论,才可能发展出一个接纳不同群体样貌的社会。
廖兰秀也分享在亲子共学团的经验,有时候是父母和儿童的需求互相冲突,“我们都同样重视我们自己和对方的需要,而且我们想要生活在一起,那就应该透过协商讨论一起来想办法,其实整个中国社会也是,不是互相排除,透过对话找到相处的可能。”
针对这次的事件,廖兰秀也说,很遗憾双方互相发布视频片段,变成去脉络的控诉,因为这种做法也较容易造成误会,妈妈可能因为长久以来都处于没有发声的管道,社会上的“厌童文化”让照顾者有很多压力,需要取暖和倾诉。
廖兰秀说,亲子共学促进会还是要鼓励儿童照顾者,多一些勇气和信心,把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已经做的努力说出来,不要害怕被粘贴“你就是不会管教”的标签,因为当有更多的对话和沟通,才比较有机会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解,孩子的空间才有办法在大人的各种需求和社会常规的的夹击之下,慢慢被扩大、被撑出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