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我在路上逛街的时候,常常看到父母会用一种方式来管教小孩。就是当孩子有情绪,而大人觉得困扰的时候,大人常常会用一种"贬低"以及"撤回关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例如:

  "都那么大了,还哭哭,羞羞脸!"

  "你再哭,没有人要理你了喔。我就要先走了喔!"

  通常孩子有两个反应,一个反应是会哭得越大声,因为他好害怕妈妈说的是真的,自己的哭,换来的是最爱的妈妈的离去。不然就是会强忍着心中汹涌的感觉,硬是把自己的眼泪鼻涕跟满肚子的委屈,一口气地全部吞下去。看得好令人心疼。

  而这个时候,有的父母会感觉到自己"得逞了",因为父母知道,用这种方式对孩子而言,是有最大的影响力。而孩子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一件事情:"当我哭哭,代表我很丢脸,爸爸妈妈就不要我了。所以我不可以哭。"

  我绝对不同意,情绪表达要无限上纲,恣意妄为。但我也好担心,这对孩子而言,他会慢慢地失去了跟自己的连接,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样感觉以及表达自己的感觉。

  而父母也等于是把自己跟孩子的关系与安全感,玩弄于这样子的"技巧"之间。在谈论父母可以怎么做之前,今天想先跟大家讨论一下大概念:"情绪"这件事情。

  一、情绪的意义:活下去的生存法则

  谈情绪,或许就要从一个人从生物本能以及从小的成长经验开始谈起。情绪对一个小小孩而言,就是"本能"反应,难过就哭、开心就笑、生气就挥舞着双手想推开身边的一切事物。

  只是我们的社会,往往因为对情绪陌生、未知,因而对情绪有很深的恐惧。我们很容易会觉得:生气会破坏关系、很没礼貌、没有人爱;难过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害怕代表自己太脆弱、不够坚强;忧郁代表自己不争气…。

  心理学告诉我们,原来每个情绪都是有意义的:

  生气是为了要保护自己、抵挡威胁,难过是为了能够让别人关心,忧郁是告诉自己需要休息的警讯,害怕是可以避开危险…,而这些都是从古老的祖先中传承下来,让我们好好活下去的生存法则。

  二、情绪是可怕的:我会失去你吗?

  然而即便我知道这些情绪的功能,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会被过去的恐惧给绑架。

  以生气来说,但当我长期以来被灌输:"你哭哭就会被笑、你生气就会被没讨厌"的恐惧教育时,自己一碰到这些情绪,就会下意识地躲开、压抑住自己的感觉。但这却也会在某些重要时刻,失去了用生气来保护自己的功能。或者,也会在伤心的时候,而不敢为自己好好的流泪、让自己被照顾。

  又像是最开头的例子,孩子当下是难过、害怕、委屈的,但当他父母用贬低情绪或撤回关爱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当我有情绪,我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一些人",那对一个把父母当做天地的孩子而言,是一件多么可怕的是事情。

  有时候自己没有办法想得那么清楚,就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情绪是很不好的"甚至是:"没有人会喜欢有情绪的这个我。"

  久而久之,我们学会用"生气"来掩饰自己的"脆弱与难过",因为会让自己感觉不要那么弱;或许也会用抽烟喝酒、游戏或工作麻痹自己,让自己避开不舒服的这些感受。

  三、虚假的自我:做你自己,就没有人爱你

  从小成长的这些情绪体验,会慢慢地内化在一个成人心中,变成新的"生存法则",长出一个新的"面具"。

  有的孩子,当他有情绪但不被听见的时候,他可能会试着表达抗议,就是之前文章里头提到的,会哭闹得越来越大声,直到你听见他为止;但也有的孩子会发展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我必须让自己没有情绪、忽略我自己的需求,并表现出一个我的妈妈可以认可且喜欢的样子。"

  然而对每个人而言,都有着想要被好好看见与理解的需求,同时也期待被父母亲给认可与接受。然而当孩子感觉到/以为,"我有情绪、做我自己,我重要的人就会离开我,不会爱我",那就像是陷入,"失去妈妈"与"失去自己"的两难里头,是非常痛苦的。

  也有很多孩子,或者更多是带着这些孩童时期的经验,已经长大成人的你跟我,开始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也不敢去碰。最后甚至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感觉不到自已的存在。

  四、这样真实却不堪的我,你还会爱我吗?

  带着面具,有时候是需要的,因为那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调节这个社会。

  但压抑真实情绪的风险在于,当这个面具,跟原本自己的脸,紧紧地黏在一起、完全拔不下来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这个"虚假的自我",这个看起来没有负面情绪、完美的我,就是真正的我,我们会搞不清楚,究竟我的感觉是什么?而我又是谁?

  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害怕别人因为自己有情绪,而讨厌自己、遗弃自己,不断地花力气,努力地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另外一个看起来比较"完美",或者别人比较"喜欢"的样子。

  但因为那个样子,并不是最"真实"的自己,即便被别人喜欢了,那也只是那个"面具"的功劳。而自己始终会怀疑着:"即便我那么地任性、不完美,还是会有人爱,这个丑陋、不堪的我吗?"

  五、结语

  对于已经成年的你,或许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回头看看自己与情绪相处的经验。也让自己往内看,看看自己内在的那个孩子,是否担心受怕了,过得还好吗?

  同时也希望给身为父母的你参考。如果你有足够的心力,在有一定的安全感与界线的前提之下,我希望父母能够让孩子"如其所是"地体验自己的情绪。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