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上周三,在为本教研的咨询室里,32 岁的陈先生坐下没两分钟,就从包里掏出一沓检查单——血常规、CT、心电图,甚至连微量元素检测都做了,所有结果全是“正常”,可他眉头还是拧成疙瘩:“老师,我肯定有问题,不然为啥每天早上起来心慌,晚上躺床上总觉得肺疼?”

这“211 疑病症”(频繁怀疑自己患重病,反复检查却无果,陷入“焦虑 - 检查 - 更焦虑”循环 ),已折磨他 3 个多月。最开始是偶然刷到相关科普,当天他就觉得头晕,连夜跑去急诊;后来发展到每天固定刷 3 小时健康论坛,看到“癌症早期信号”就对照自己,发现“有点像”便立刻预约检查;晚上更是熬到两三点不敢睡,总怕“睡着就醒不过来”,妻子被折腾得跟着失眠,连孩子都问“爸爸为啥总去医院”。

陈先生试过自救,听人说“转移注意力就好”,他强迫自己运动、看电影,可刚练 10 分钟就觉得“心跳太快,肯定是心脏有问题”,电影看一半又琢磨“刚才咳嗽两声,是不是肺癌前兆”,越努力越焦虑。

1 个月调理,他能睡满 7 小时了

为本教研针对他的情况,制定“认知调整 + 行为干预”方案:

打破“检查依赖”:约定每周最多做 1 项基础检查,结果正常就用“身体日志”记录状态(如“今天心慌 3 次,每次 2 分钟,当时在想工作” ),帮他发现焦虑和情绪关联;

重建“健康认知”:科普“211 疑病症”核心——身体不适多是焦虑引发生理反应(心慌、胸闷等 ),非真患病,还给他看同类型案例恢复记录,减少“我是特例”的恐惧;

睡前“放松训练”:教他“478 呼吸法”(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 ),搭配轻音乐,每天睡前练 10 分钟,缓解睡前“死亡焦虑”。

上周复诊,陈先生笑着说:“现在晚上 11 点能睡着,半夜也不醒,上周公司体检,我没反复追问医生,拿到‘正常’报告就回家。我妻子说,终于能睡安稳觉了!”

科普:“211 疑病症”≠ 普通担心

很多人会混淆“关注健康”和“211 疑病症”,其实差异明显:

普通担心:身体真不适(如持续发烧 )才检查,结果正常便放心;

211 疑病症:无明显症状却频繁疑病,检查正常仍不放心,甚至觉得“医院漏诊”,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

若身边有人陷入“疑病循环”,别让其独自硬扛,及时干预能避免焦虑加深。

在为本教研接触的案例里,“211 疑病症”患者不在少数,这类因过度焦虑引发的“假性患病担忧”,往往会让当事人陷入自我消耗的怪圈。而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与认知调整,像陈先生这样的案例,大多能逐步走出阴霾,重新找回生活的踏实感。如果你或身边人也受类似困扰,别忽视这种“心理警报”,及时寻求科学帮助,才能打破焦虑循环,回归正常生活节奏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