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最近,研究抑郁症的科学家们遇到了一件比较崩溃的事情:被研究了几十年的“抑郁基因”与抑郁症并无关系。

  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人员通常认为一小部分特定基因或基因变异在增加抑郁症的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996年,科学家们针对一种叫做SLC6A4的基因展开研究,该基因主要负责调控脑细胞对5-羟色胺(一种可以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的接收,科学家发现与570名正常人相比,454名有情绪紊乱的人中,SLC6A4基因均发生了突变,那些具有“短”版本基因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这一发现激起了人们的希望。此后,研究人员针对“抑郁基因”进行了数百项研究,期望临床医生可以很快使用基因检测来识别抑郁症高危人群,制药公司也可以开发特定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然而,研究人员却可能搞错了方向!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最新研究评估了来自约62万人的遗传基因数据,发现其中18个被多次研究的抑郁症候选基因,与那些随机选择的基因相比,和抑郁症的关联性并无差别。要知道,这18个基因,在过去的日子里每一个都被研究了不下10次!

  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科学家发现所谓的候选基因假设存在缺陷,但一方面大家并不愿去推翻之前已经成立的假设;另一方面,大家认为这些基因不起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该研究资深作者、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马修·凯勒表示,“抑郁症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而且每种变量都会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

  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在经历童年创伤后,其患抑郁症的风险将增加;在过去2年中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其发病率也会增加。

  因此,此次的研究也将多种因素考虑进去,包括童年或成年期的创伤事件。与1996年不足1000名样本的研究相比,此次通过英国生物银行、23andMe和精神病学基因组学联盟收集的遗传数据研究样本数量也更加庞大。

  但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所谓的候选基因不管是在单一条件下或是与环境因素相结合,都不会影响抑郁症的风险。

  该研究主要作者、行为遗传学研究所研究员理查德·博德得出结论,“抑郁候选基因的早期假设是不正确的,并且抑郁候选基因文献中报道的大量关联可能是假阳性”。

  “这就像是皇帝的新衣,你认为自己穿着衣服站在那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马修·凯勒对此评价道。

  不过,他也强调,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应该停止对抑郁症遗传基础的研究,相反,要承认抑郁症的遗传结构比以前想象的更复杂。通过了解与疾病相关的数千种基因及其作用,研究人员最终可以提出更准确的“多基因评分”来预测风险,并且仍然可能开发旨在抵消这种风险的药物。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