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01

  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生活里的每个人,性格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讨好人的倾向。而一旦发展为“讨好型人格”,就会过分放大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小心翼翼,从而患得患失、迷失自我。你会取悦别人还是取悦自己?如何适度取悦自己,改变“讨好型人格”?对此,你怎么看?

  甜阁下:

  温尼科特有一个概念说的是,如果婴儿成长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来照料自己,这个母亲可以给婴儿形成一个“抱持性环境”,婴儿就能够顺利发展自己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这个母亲是不是足够好,就看她能否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及时又合理地满足了孩子,给孩子就会形成真实自体的感受,如果做得不够好,就会让孩子形成虚假自体的感受。

  足够好的母亲就是促进性环境,她创造了一个抱持性的物理和心理的空间,在其中婴儿受到保护却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保护。“足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婴儿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

  母亲如果提供的是不安全的环境,或者反复地忽视孩子的需求,会让孩子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养成,这种顺从导致孩子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正是表现在过于顺从听话的孩子过着孤立虚假的生活,与人建立虚假的关系,不能自然的活动,缺少真实感和生命意义感。孩子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会放弃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别人的愿望。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有礼貌有教养,但在他/她的内心深处总是强迫着自己做不情愿的事,那就是来不及等别人适应他/她,就先迎合别人。他/她一生都会感觉自己不是自己,只是一个“假自我”。

  先理解讨好型人格,再深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这种虚假关系,对于这样的虚假自体感受,最好的办法是需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和咨询师建立一段良好的抱持性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修复自己的缺憾。

  另一种办法是,遇到一个愿意包容自己、几乎是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亲密爱人,在他/她的关怀下,也在这种抱持性的及时回应的心理环境中,体会那种安全而温暖、准确被理解和支持的感受,从而慢慢从虚假感中放心的走出来,把假我和真我区分开来,放弃虚假自体的面具,用真实的自己面对人际关系。

  人格通往成熟的改变,需要友好的环境,你我都是环境的一分子,咨询师先行一步。

  提问:

  02

  你是何时下决心成为心理咨询师的?

  甜阁下:

  一直蛰伏到我的人生经历能够覆盖大多数人的人生经历,一直等到我的痛苦能够转化为别人的养分,一直自省到我的个性圆融能够包容大多数人的不幸与苦难的时候,我才决定做一个心理咨询师。

  我要让人们体验做一个真正的有主体意识的人的滋味,让来访者们获得心灵的自由,在咨询中高度赋权,最终促成他们的高度自治。

  提问:

  03

  什么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核心竞争力?

  甜阁下: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性观,才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咨询师如果对人性没有深刻体悟,不在职业与生活中当理解人性、关怀人性,而是执着于心理学知识理念、技术运用的正确性和客观性,说明他没有真正跨进心理学之门。

  咨询师在缺乏对人性的关照能力的时候,任何的咨询教条都会成为他和来访者进一步深入建立关系的阻碍;咨询师如果拒绝成为来访者的镜子,拒绝为来访者走出自恋的迷雾,来访者也不会真正愿意把自己敞开,积蓄的愤怒与不满也不会得到咨询师的进一步的洞察和接纳。

  咨询师是以人的立场在工作的,不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在工作,不是把来访者带入到心理学非常标准化的程序里去工作,而是把决策权交还给来访者,不再扮演权威角色,把对来访者的关怀放在第一位,等待与陪伴来访者共同度过一段艰难时光。

  21世纪是个性化的世纪,人们不再愿意成为别人眼中的人,只想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咨询师面对的不是来访者的个人问题,而是他的人际关系。来访者不是病人,只是被文化催眠了的沉睡的人,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本。

  心理学是人学,与人有关的一切都要纳入咨询工作中考虑,人性需要关怀,不是治疗。

  为来访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围绕着来访者的需要来谈心理健康,是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工作重心,让来访者感受到陪伴的魅力和多元文化的包容。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