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真实案例:那个在兴奋与低落间挣扎的少年
16岁的小琳曾让父母陷入深深的困惑与焦虑。初二下学期起,这个原本安静的女孩像被按下了“情绪开关”:有时她会突然变得精力充沛,凌晨三点爬起来写小说,说自己“灵感像泉水一样涌出来,能写出改变世界的作品”,连续三四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也毫无倦意,甚至主动报名参加五个校园社团,对同学夸下海口“要带领团队拿全国奖项”;可毫无征兆地,她又会瞬间跌入低谷——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拒绝吃饭、说话,作业本上写满“我没用”“活着没意义”的字眼,连曾经最爱的绘画也被丢在角落积灰。

父母起初以为是“青春期叛逆”,试过说教、鼓励,甚至争吵,却发现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糟。辗转多家医院后,小琳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这个结果让父母既震惊又自责:“原来不是孩子故意捣乱,是我们没读懂她的痛苦。”
本教研团队介入后,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家庭访谈和行为观察,精准捕捉到关键信息:小琳的情绪波动常与月考压力、父母无意识的比较式沟通相关。我们为她定制了“情绪日记追踪+认知行为调节”方案,每天用色彩标注情绪强度,教她用“暂停法”应对冲动想法;同时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支持工作坊”,指导他们识别“语速加快、过度消费”等躁期预警信号,以及“沉默寡言、食欲骤降”等郁期表现。三个月后,小琳的情绪波动频率减少了60%,不仅能主动和老师沟通学习节奏,还重新拿起画笔,在校园艺术节上展出了作品。

双向情感障碍:不止是“情绪不好”,更是需要被看见的疾病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双向情感障碍常常被误解为“脾气反复”“抗压能力差”,甚至被贴上“矫情”“故意作对”的标签。本教研基于12年青少年心理研究经验,通过对近2000例临床案例的跟踪分析发现,这是一种以情感极端波动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本质是大脑情绪调节系统的失衡,而非“性格问题”。

其典型表现为“躁期”与“郁期”的交替或混合出现:

躁期(情感高涨状态):患者会突然精力异常旺盛,思维速度加快到“停不下来”,说话时语速急促、话题跳跃;自我评价极度膨胀,可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进而做出冲动决策,比如无计划消费、熬夜透支身体,甚至忽视学业和人际关系;部分人还会伴随易怒情绪,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激烈争吵。

郁期(情感低落状态):与躁期的亢奋相反,此时患者会陷入持续的情绪低谷,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哪怕是吃饭、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都觉得“耗尽全力”;自我否定感强烈,反复出现“我没用”“没人喜欢我”的想法,严重时会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

混合状态:更让患者痛苦的是“躁郁交织”——身体疲惫到只想躺着,内心却烦躁得坐立难安;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又会突然因为小事暴怒,这种矛盾状态往往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本教研特别提醒:青春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高发期(15-24岁为发病高峰),这与青春期激素变化、学业压力激增、自我认同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极端情绪变化,伴随睡眠(突然失眠或嗜睡)、食欲(暴食或厌食)、精力(莫名亢奋或极度疲惫)的显著改变,一定要警惕疾病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本教研的专业支持:让“情绪过山车”平稳停靠

面对双向情感障碍,很多家庭会陷入“不敢治、不会治”的困境。事实上,通过科学干预,80%的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回归正常生活。

双向情感障碍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成长路上一场特殊的“情绪感冒”。本教研始终坚信,专业的陪伴、科学的干预和家庭的理解,能帮助每个受困的孩子走出情绪的“过山车”,在平稳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经历这样的挣扎,请记住:你不是孤军奋战,本教研愿成为你前行路上最坚实的支撑。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