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后台有老师留言:
“班里有个孩子总在作业本上反复涂改,一道题写了擦、擦了写,最后纸都破了还停不下来;还有学生每节课下课都要去洗手,洗到手指发红,问他为什么,只说‘不洗干净心里难受’。这些是不是‘太较真’?需要干预吗?”

这些看似“较真”“洁癖”的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信号。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强迫症并不少见,却常因误解被忽视。今天,我们就从“为本教研”的视角,聊聊如何通过教研实践,读懂强迫症背后的心理需求,为孩子搭建支持的桥梁。

先厘清:强迫症不是“矫情”,是大脑的“警报失灵”

很多人觉得“强迫症就是爱干净、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强迫症(OCD)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核心的心理障碍,本质是大脑的“神经警报系统”出了问题——大脑反复发出“危险信号”,让人忍不住通过重复行为缓解焦虑,却陷入“越控制越失控”的循环。

这些表现,可能是强迫症的信号:

强迫思维:反复出现挥之不去的想法(比如“手没洗干净会生病”“门没锁好会被盗”“考试漏题会失败”),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越想克制越焦虑;

强迫行为:为了缓解思维带来的焦虑,不得不做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检查、计数、排列物品,甚至默念特定句子),一旦不做就坐立难安;

痛苦与影响:这些行为耗费大量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影响学习(写作业效率极低)、社交(因反复行为被同学议论),孩子自己也觉得“很痛苦但停不下来”。

据研究,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患病率约为1%-3%,且容易和焦虑、抑郁共病。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持续影响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为本教研”对强迫症支持至关重要?

“为本教研”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基于真实教育场景中的问题,通过教研团队的观察、研究、实践,找到贴合学生需求的支持策略。对于强迫症学生的支持,恰恰需要这种“扎根校园、聚焦个体”的教研思维——

1. 避免“误判”:教研让老师读懂“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

很多强迫行为容易被误认为“故意拖延”“叛逆”“性格问题”。比如有学生反复检查书包,老师可能觉得“太磨蹭”,却没意识到这是他缓解“忘带东西会被批评”的焦虑手段。
通过“为本教研”,教研团队可以共同学习强迫症的专业知识,分析校园常见案例(如课堂上的反复小动作、作业中的过度涂改),建立“行为-心理”的关联认知,避免因误解对孩子贴标签、施压力。

2. 精准支持:教研让干预策略“落地到课堂”

强迫症的干预需要“个体化”,而老师是离孩子最近的观察者。通过教研活动,心理老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可以共同研讨:

如何在课堂上为强迫行为明显的学生“减压”?(比如允许暂时不强迫自己“写完美”,先完成再修改);

如何通过班级氛围建设减少对特殊行为的议论?(比如用“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安心的小习惯”引导包容);

如何识别“需要转介”的信号?(比如行为严重影响生活、孩子出现自伤想法时,及时联系心理医生)。

这些基于校园场景的策略,只有通过教研团队的共同打磨,才能真正融入日常教学,让支持“润物无声”。

为本教研实践:3个方向帮校园建立支持闭环

方向1:建“案例库”,让教研有“真实素材”

组织教研小组收集校园中的典型案例(隐去隐私信息),比如:

学生A:每天放学前必须按固定顺序整理课桌,少一步就哭闹;

学生B:反复怀疑自己“说错话”,课上不敢发言,课后反复向同学道歉。
通过案例研讨,分析每个孩子的强迫思维核心(是“怕出错”“怕被否定”还是“怕失控”),梳理不同行为对应的心理需求,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方向2:练“识别力”,让老师成为“第一发现人”

通过教研培训,让老师掌握强迫症的“3个识别要点”:

重复性:行为或想法反复出现,无法自主控制;

痛苦感:孩子因这些行为感到焦虑、自责,甚至影响情绪;

功能性影响:耗时过长,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社交退缩。
同时明确“不做什么”:不指责“你别瞎想”“别浪费时间”,不强行制止行为(可能加剧焦虑),而是温和说“老师看到你现在有点难,需要帮助吗?”

方向3:搭“家校医”桥梁,让支持“无缝衔接”

教研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学校-家庭-专业机构”的协作机制。比如:

对有疑似症状的学生,教研团队指导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避免家长因“孩子故意捣乱”而批评;

联合心理医生开展家长课堂,讲解强迫症的成因(神经发育、压力事件等),普及“药物+心理治疗”的科学干预方式;

制定“返校支持计划”:当学生经过治疗返校后,教研团队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学习要求(如减少作业量、允许阶段性灵活作息),帮孩子逐步适应。

写给老师和家长:接纳“不完美”,是最好的支持

强迫症的孩子,内心往往藏着对“失控”的恐惧——他们用重复的行为对抗焦虑,却像在原地打转的陀螺,越努力越疲惫。此时,比起“让他改掉毛病”,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
“你的感受是被理解的,不必强迫自己‘正常’,我们陪你慢慢调整。”

而“为本教研”的意义,正是让每一位教育者都成为这种理解的传递者:通过专业学习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通过团队协作搭建支持的网络,让每个被强迫症困住的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喘息的空间和前行的力量。

(教研互动:你在校园中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吗?你的团队是如何支持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验,让“为本教研”的力量更聚更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