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亲子之间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冲突是不可能的。
理由很简单:父母的管教,代表孩子必须结束他正感兴趣的事情,例如看电视、吃零食、玩耍、打电动等等,而父母亲正是那个“破坏他乐趣的人”。
因此孩子会抗议、咒骂或者心情变差,甚至迁怒到“扫兴的人”身上。
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温驯的小绵羊,他们比较像是整天在打斗游戏中,互相较量的小狮子。
他们想知道自己有多少权力与影响力,能用在谁身上,能用什么方式达到他们所想的目的。
不过,孩子比小狮子更麻烦的是:他们通常没有年纪相近的兄弟姊妹一起长大。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兄弟姊妹,因此才会拿父母亲作为练习反抗的对象。
这种乐于反抗的天性,是人类与所有哺乳类动物的共通点,孩子藉由反抗,才能察觉出自己的影响力有多远,能用在谁身上。
例如:小宝宝会反复地把汤匙从桌子上往地下丢,每当妈妈把汤匙捡起来时,他就一脸开心。除此之外,揍人、咬人、坐在地上耍赖尖叫也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行为。
当孩子太过分、妨碍到别人,却又不是他可以玩乐的时间时,就是他必须要履行义务的时候,而家长的任务就是要设定底线。
但当父母亲要设定底线时,却往往陷入了以下的恶性循环:
—﹥凯凯“胡闹”:五岁的凯凯,为了引人注意,每晚睡觉前都要闹一个小时。不但要听很多故事,还要求要吃东西,每隔一天就要妈妈陪他睡,因为他会“害怕”。
—>妈妈注意凯凯:每天晚上妈妈都讲至少三个故事给他听,但凯凯会要求讲更多故事,而且还会哭,妈妈只好让步,继续讲故事给他听。
—>凯凯学到:我的“胡闹”会得到奖励。只要他哭,就可以再多听几个故事,而且妈妈会陪他。
—>于是凯凯重复做出这些行为,继续胡闹、从床上爬起来、喊叫、大哭、要求。
—>凯凯妈妈很生气,情绪濒临失控。
刚开始妈妈的心情还很平静,给他吃、给他喝,然后再送他上床睡觉。
到最后,妈妈实在忍无可忍,对着凯凯大吼说:“你闹够了没有?每天晚上都这样闹,我都已经快被你烦死了!”
有好几次妈妈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凯凯才好,只能气得猛摇他。
又有一次妈妈实在是太生气了,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就算最后妈妈让步了,躺在凯凯身边陪他睡觉,但也是一肚子怨气,一脸不耐地希望凯凯赶快睡着。
—->凯凯愈来愈少得到妈妈的陪伴。
凯凯妈妈一想到晚上要哄凯凯睡觉,心情就变得很差,因为她必须要一直讲故事,直到凯凯满意为止。
渐渐地,凯凯妈妈变得不想主动陪儿子睡觉,如果凯凯偶尔有一次只听一个故事就睡着,凯凯妈妈会非常高兴,因为她终于有自己休息的时间,而且她会很小心不让别人吵醒凯凯。
—->凯凯学到:必须用力争取,才能得到妈妈的注意。
凯凯发现妈妈晚上变得愈来愈不想陪他睡觉,于是他想,如果他开始胡闹,妈妈就会专心陪他一小时。
—->于是,第二天,凯凯又开始他的胡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