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

  ——“我身体不舒服,好像生病了……“

  ——“赶紧的,带你去医院看病!“

  这很正常对不对?

  但如果改成:

  ——“我心里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赶紧的,去找个咨询师聊聊!“

  看起来是不是有一丝违和?

  现实生活中,身体不适就医是一件很寻常的事,但若碰到心理不适,我们通常会选择自己扛着、找亲人朋友倾诉、找各种方法发泄一通……总有各种原因使得我们不会、也不敢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害怕被偏见攻击、不了解相关信息、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而目前,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程度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心理咨询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我们想要接触心理咨询,自然就会受到社会大众所持有的一些刻板观念的影响,甚至连我们自身都对其存在着或多或少误解。

  所以,我们对于心理咨询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那些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的偏见,他们为什么依然存在,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1、去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心里有病?

  @MARY KIRKTRICK

  “我不敢告诉别人,怕他们觉得我有病……”

  “虽然我想到他会这么说,但我还是觉得很难受……”

  “来做心理咨询,有这么见不得人吗?”

  ……

  虽说都已经9102年了,告诉别人自己去做了心理咨询,仍然有被扣上“神经病”帽子的风险。 我们通常不愿意将自己做了咨询的事告诉这样的人——拒绝理解、暴力贴标签、通过贬低他人获得优越感……这些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直言不讳”是一种恶意的攻击。 当然,现实中善意的人仍然占多数。但是因为知识普及的不足,人们可能会将“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两种职业混为一谈。一般而言,精神科医生有诊断权、处方权,具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知识技能。如果经过评估,心理问题达到了医学诊断,一般不再建议进行单一心理咨询,而是选择在门诊或住院条件下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师以谈话咨询为主,针对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的困惑、冲突、压力、痛苦等问题,以助人者的角色帮助人们适应应激性的环境,解决一般心理障碍或成长问题。 心理咨询与精神障碍治疗本身确实是存在联系的。在我国早期,两者的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加之社会长期对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的缺失、传统文化对精神障碍的歧视,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仅局限于精神疾病层面,同样会影响到自己。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心理疾病的表现方式上多呈“躯体化”倾向,即人们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表达和认知自己的心理问题。负面情绪累积时,许多人更倾向于向医生说明自己头痛失眠、胸闷憋气等躯体症状,而不愿意讲述自己兴趣减退、情绪低落以及一些消极念头和本能欲望。去否认和压抑自己的心理痛苦,通常会错失了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给自己带来伤害。

  2、 去心理咨询的人比一般人脆弱?

  @MARY KIRKTRICK

  “哎呀,你就是想太多~太矫情。”

  “谁心里没点小毛小病呢,这不也都过来了?”

  “坚强点!”

  ……

  当我们对别人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可能很多时候会听到和上面类似的回答。仿佛在我们的认识里,纠结于“这些小事”就是脆弱,自己不动声色地将它们解决就是强大。

  可当我们被心理问题困扰,求助于心理咨询时,真的就是脆弱的吗?我觉得可能是。 当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和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内心中充斥着各种冲突、痛苦的情绪,一时间找不到让自己解脱的方法。这种情况下的我们,相比于同样情境下游刃有余的人,确实可以被称为是脆弱的。可这并不能代表我们低人一等,谁又没有脆弱的时候? 当然,有时也不是。 不同的人生会遭遇不同的苦难,你没有经历我的经历,又怎么能知晓我的痛苦?不仅如此,我们并非总是因为难以应付现实中紧迫的问题而选择心理咨询,人们可能因为想做更多的自我探索、对于职业生涯有更清晰的规划等原因而求助于咨询师。 暂时被困难打败的自己可以是脆弱的,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候。但接受心理咨询的行为绝不是脆弱的象征,因为相较之下,“自己扛”也并不显得多么强大。 平时你会如何消解自己的心理不适呢?出门大吃一顿、完成自己的爱好、向朋友倾诉……我们会寻找各种舒缓情绪,让自己暂时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办法。但放松情绪过后,问题并不会随之溜走,我们仍然要通过寻求帮助,或者自己摸索方法解决问题——心理咨询正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进入咨询室,来访者会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去觉察自己想要解决的心理困扰,探索自己生活中的境遇,以及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尝试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 承认自己去接受心理咨询,在一些存有偏见的人看来,等于承认我们没有能力去应付一些现实问题,我们“不够强大”。可是,不去承认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而努力经营表面的强大,又有多大的价值? 大方地承认问题所在,比起伪装,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 传统文化对“自省”、“慎独”等个人自我调节能力的强调,以及社会对于个人隐私权的淡漠等等外在原因,容易让身处环境中的我们对于走入咨询室、谈及心理咨询经历产生抵触。但无论如何,为了解决问题而作出的努力不应当受到指责,选择去心理咨询的你也是。

  3、 为什么要找咨询师?和我聊聊不行吗?

  假如你失恋了,你的朋友会怎么劝你?可能是“害,我早看出TA不是个好人了,你那会儿还不听劝。”也可能是“TA根本就配不上你,别难过啦,向前看!”又或者和你开始一场比惨battle…… 如果你正面对一位咨询师,TA可能首先会给予你鼓励和理解——“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如果你的痛苦太深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生活,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逐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和朋友一起骂那个使我们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会使我们感到很痛快,但宣泄过后,我们依然需要孤身一人承受全部的负面情绪。朋友可能明白说什么样的话更顺从我们的心意,但他们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触及更深处的症结,比起咨询师,朋友间交流的目的更多的倾向于维护关系。同样地,什么样的安慰方式可能对我们不起作用、我们会因为谈及什么话题而感到痛苦……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使得他们比起朋友,会更懂得如何避免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二次伤害。 在咨询时间内,咨询师和来访者形成一个小团队,围绕心理困扰开始高效运转。咨询师将会深入分析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感觉,以及它们的前因和后果,通过增进来访者的自我认识来帮助他们获取解决类似困扰的能力。 相比之下,生活中大部分的聊天是没有要求和压力的,而谈论的主体也不可能总是同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师拥有多种咨询策略与技能去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如果来访者患有某种恐惧症,咨询师可能会用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的行为策略,帮助来访者对抗焦虑、恐惧情绪;有些来访者可能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他们则可以受益于决断性训练(assertiveness training)。心理咨询技术有着不同的流派,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学、人本主义等等,这些流派分析问题的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最终的治疗目的是一致的。

  不过,心理咨询也并不是速效止痛药。面临现实问题的我们可能会很急切:为什么咨询师不直接给我解决方案?咨询师所做的,是帮助我们把心中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腾出空间理性地思考问题,而他们本身只是起到工具的作用。所以,心理咨询强调来访者的主动性,我们需要明白,作出改变的始终是自己。 和身体健康问题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境,无需为此而感到羞耻。 其实,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康复和成长的依靠,有的人通过宗教、艺术、求助他人,而更多人还是通过生活本身。对于我们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逐自身的独立与幸福始终是最重要的。

  选择接受心理咨询,在当下依然要冒着被各种偏见攻击的风险,但越来越多的人们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主动接触心理咨询。

  敢于直面自己,不顺从于偏见——这样的人,值得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值得被温柔的对待。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